国家能源局:截至9月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1亿千瓦
在 “双碳” 目标引领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的双重驱动下,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已迈入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阶段。截至 2025 年 9 月底,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 1 亿千瓦,较 “十三五” 末增长超 30 倍,全球占比超过 40%,稳居世界第一梯队。这一成绩的背后,是政策引导、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,“十四五” 以来,新型储能直接带动项目投资超两千亿元,撬动产业链上下游投资超万亿元,成为能源转型领域的重要增长动力。

规模化增长的同时,新型储能装机的结构与运行效能也在持续优化。从项目规模来看,大型化特征日益突出,单站 10 万千瓦及以上装机占比已超过三分之二,2 小时、4 小时时长储能成为主流配置,平均储能时长达到 2.34 小时,能够更好适配电网调峰调频需求。运行效能方面,2025 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型储能等效利用小时数约 770 小时,同比增加 120 小时,云南、浙江、江苏等多省区调用情况良好,其在新能源消纳、电力保供中的关键作用持续凸显,推动储能从 “建成” 向 “用好” 稳步转变。
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的完善,为储能装机的持续扩张提供了坚实保障。国家发改委、能源局印发的《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(2025—2027 年)》明确,到 2027 年底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 1.8 亿千瓦以上,三年内新增装机超 1 亿千瓦。市场层面,行业已从 “强制配储” 逐步转向 “独立储能” 主导,内蒙古、甘肃等地推出容量电价补偿机制,叠加现货市场套利、辅助服务收益等多元化盈利模式,让储能项目内部收益率稳定在 8%—12%,高价值区域可达 15%—20%,市场化活力持续释放。
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,进一步放大了储能装机的增长潜力。传统的发电侧配储仍是主力,占比约 50%,而电网侧调峰调频、用户侧峰谷套利需求稳步提升。值得关注的是,“东数西算” 战略推动下,西部算力中心对电力稳定性和绿电的刚性需求,让储能从 “可选配置” 变为 “刚需保障”,预计到 2030 年,仅算力产业带动的储能需求就将达 120GWh,占总体储能需求的三分之一,成为新型储能增长的重要新方向。
技术创新的持续突破为储能装机规模化发展注入核心动能。当前,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,固态电池、氢储能等一批颠覆性前沿技术加速迭代,为应对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多时间尺度、高安全性的能量存储需求提供了坚实支撑。技术的成熟不仅降低了储能项目的单位造价,更提升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,推动更多大型储能项目落地实施,形成 “技术突破 — 成本下降 — 规模扩张” 的良性循环。
储能装机的规模化扩张与应用场景的多元化,直接驱动储能线缆市场进入高速增长期。随着每年新增储能装机量维持在 70GW—90GW 的高位,叠加存量项目运维更换需求,线缆需求正随储能产业发展同步快速攀升。同时,储能系统大型化、高倍率充放电的特性,对线缆性能的要求更高,不仅需要满足耐高温、耐候性、强绝缘等基础指标,更需具备阻燃、防老化、低烟无卤等安全特性,以应对电池舱热失控等极端场景风险。而发电侧、电网侧、算力中心等不同场景的差异化需求,也催生了定制化服务机会,能够提供场景化解决方案、掌握核心材料与工艺技术的企业,将在这一高增长赛道中占据核心竞争优势。

华坤新能源深耕电子线领域二十年,不仅提供符合3C、UL、VDE等多元标准的产品,更针对电气设备、新能源、汽车电子等前沿领域推出定制化解决方案。从前期技术咨询、样品测试到批量生产,专业团队全程跟进客户需求,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交付品质。作为电子线制造领域的资深企业,华坤新能源始终以技术创新与客户服务为核心,致力于成为全球电子线应用的优选合作伙伴。